古典色士風,即從古典樂傳統中引伸出來的色士風音樂。問世於音樂浪漫主義中期,色士風在其發展早期並不受古典樂重視,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在管弦樂團中獲得更多運用。今天,古典色士風已成為色士風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
這篇文章將簡單介紹古典色士風的歷史發展及音樂特色,讓讀者對此有初步認知和了解。在隨後的系列文章中,我將精選不同地區及風格的古典色士風音樂,帶大家逐一聆聽、賞析。如果讀者在閱讀後,能對古典色士風音樂有更深的認識並享受其中,就是我最希望的結果了。
古典色士風的早期發展
色士風起源較晚,不在古典樂傳統之中。Adolphe Sax (1814-1894) 是比利時樂器發明家,會吹奏多種管樂。他設想創造一件完美融合木管及銅管長處的樂器,並於1840年結合木管樂的按鍵原理及銅管樂的物料,發明了色士風。1857年,Sax 在法國 Paris Conservatoire 開課教授色士風,直到1870年因普法戰爭終止。
在問世後的半個世紀裡,色士風盛行於歐洲及美國的軍樂隊,在古典樂中卻少有出現。Sax深知,如果想讓色士風更受關注,必須有大量色士風曲目。因此,他本人為色士風寫了200多首樂曲,並在巴黎開辦發行公司;Jean-Baptiste Arban、Jules Demersseman、Hyacinthe Klosé、Jean-Baptiste Singelée、Jérôme Savari 等音樂家也寫了不少獨奏曲。而部分作曲家更在其管弦樂作品中加入色士風——這些作品聞名至今,且經常出現在演出中,如 Georges Bizet 的 L'Arlesienne (1872)。
但在近60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頂尖的古典樂作曲家為色士風作曲,不論是獨奏曲或是管弦樂曲皆如此。色士風作品雖多,但大多質素普通。直到浪漫主義末期,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
20世紀初,古典樂開始越來越多運用色士風。許多優秀的管弦樂曲作曲家也將色士風運用於其作品,如 Sergei Rachmaninoff 的 Symphonic Dances (1940)、Maurice Ravel 的 Boléro (1928)、Sergei Prokofiev 的 Romeo and Juliet (1935)、Darius Milhaud 的 La création du monde (1923) 及 George Gershwin 的 Rhapsody in Blue (1924) 和 American in Paris (1928) 等。一些演奏家或贊助人更啟發了大量古典色士風獨奏曲。這些作品至今仍為色士風手廣泛學習和演奏。
古典色士風發展中的重要人物
Elise Hall (1853–1924) 是色士風曲目委約人,曾委託法國作曲家 Claude Debussy 創作了 Rhapsodie pour Saxophone et Orchestre (1919),也贊助當時不少作曲家如 Vincent d'Indy、André Caplet、Léon Moreau 等人創作色士風音樂。
Marcel Mule (1901-2001) 是法國色士風派 (French Saxophone School) 創始人,對色士風演奏技巧作出多項革新,包括嘴型 (embouchure)、顫音 (vibrato)、指法 (finger technique)、聲調 (intonation)、運氣 (breathing technique)、吐音 (tonguing technique) 及發聲 (sound emission) 等。
Mule 是古典色士風曲目發展的核心人物,啟發了包括 Eugène Bozza、Darius Milhaud、Alfred Desenclos、Alexander Glazunov 及 Henri Tomasi 等在內的著名作曲家。許多古典色士風曲目題獻給他,或由他編曲並首次演出。1942至1968年間,Mule 在 Paris Conservatory 執教,成為 Adolphe Sax 後該校的第二位色士風教師,教出許多傑出的古典色士風獨奏家及日後聞名的色士風名師,如 Jean-Marie Londeix、Daniel Deffayet 和 Guy Lacour 等。
Sigurd Raschèr (1907-2001) 是另一個古典色士風發展的核心人物。他生於德國,在美國度過大半生,並在那兒成為世界頂尖的色士風獨奏家,曾與波士頓交響樂團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紐約愛樂樂團 (New York Philharmonic)、費城管弦樂團 (Philadelphia Orchestra) 及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Cleveland Orchestra) 等合作演出。同樣的,Raschèr 啟發了眾多作曲家為色士風作曲,如 Darius Milhaud, Jacques Ibert, Alexander Glazunov, Karel Husa, Ingolf Dahl 等。
與 Mule 不同的是,Raschèr 追求盡可能接近 Adolphe Sax 最初設計的聲音,經常使用按照 Sax 原本發明所仿製的色士風和吹嘴。同時,Raschèr 也是色士風超高音的先驅。1930年,他證明了高級演奏者可以用色士風吹出四個八度的範圍,並鼓勵作曲家為色士風創作包含超高音的曲目。自1940年起,Raschèr 先後在曼哈頓音樂學院 (1940)、密歇根大學 (1954) 及伊士曼音樂學院 (1959-65) 等院校任教。
當代古典色士風的發展
到目前為止,法國、美國及日本是古典色士風音樂發展最好的地區。三地的古典色士風音樂各有其風格,又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相互影響、融合。在之後的文章中,我會挑選各地當代代表人之作品來賞析。
作為色士風發源地,法國至今仍是古典色士風的聖殿,以 Claude Delangle、Vincent David、Habanera Quartet 等色士風大師為其代表。其中,Claude Delangle 是 Paris Conservatoire 色士風課的第三代教授。
美國是色士風早期流行地,尤以爵士出名;二戰時吸納了大批藝術家,成為全球文化藝術的大都會。古典色士風也在此得到良好發展,產生了一批當代著名的古典色士風演奏家,包括 Otis Murphy、Joseph Lulloff、 Timothy McAllister、Prism Quartet 等。
與前兩者不同,日本和色士風的傳統幾乎無關,其古典色士風的發展完全離不開須川展也 (Nobuya Sugawa)。作為享譽全球的色士風大師,須川展也建立起日本、乃至亞洲觀眾對古典色士風的認識,更在日本引領色士風潮流,並反過來影響西方古典色士風的發展。
古典色士風的音樂特色
簡單說,古典色士風在音樂表達上更為追求以下幾個方面:
平均、細緻、集中的音色
技巧的精準控制
清晰、準確的音準
誇張的力度變化(尤其是弱音)
合奏演出時音色的互相融合
在現代音樂中經常出現的延伸技巧 (extended techniques)
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詳細解說,帶大家在聆聽中感受、理解、鑒賞古典色士風的特色。
此外,之後我也會寫一篇關於古典色士風與爵士色士風的比較 ,著重分析二者在技巧及音樂表達上的異同之處。古典及爵士是色士風音樂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兩種風格。如果你正在學習色士風,或希望對色士風音樂之表現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相信這篇文章會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
Angeli, G. (2013). Classical & Jazz Saxophone: Two Faces of the Same Instrument.
Liley, T., Dryer-Beers, T., Horch, K., Roach, D., Turner, N., Trier, S., ... & Davis, C. (1998).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saxopho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stler, E. (2010).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COMPOS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PERTOIRE FOR THE SAXOPHON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UZZY BIRD SONATA BY TAKASHI YOSHIMATSU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Edited by Fan Lu
Comments